建诚晟业看疫情(七):金钱永不眠,京沪地王之火或可燎更多城市之原

尽管疫情对社会经济秩序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显著影响,但“金钱永不眠”,以京沪为代表的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明显升温,众多房企积极参与竞拍,对疫情背后土地市场升温的原因和未来趋势,建诚晟业进行了解读(依然是“三段论”分析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供参考。

这是建诚晟业团队完成的第七篇疫情相关研究报告,之前六篇我们分别写了总体影响、区域差异、政策放松、开复工、地方政策放松、恒大75折和线上营销等主题,大家可关注公众号查看查看。

 

1. 京沪等少数热点城市地王频现,更多城市积极推地孕育拿地机遇

 

首先列几个重点数字,说明下近期京沪土地市场热度之高:

2月11日-18日,北京在3个工作日里累计成交9宗住宅用地,总价363.89亿元,平均溢价率26.8%,均是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多年未在北京拿地的绿城,“击败”众多房企一举斩获其中3宗,总价达144.08亿元。

 

尽管疫情导致企业复工状况不甚理想,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多达27家房企参与上述土地争夺(几乎全为国企,大赢家绿城第一大股东为央企中交集团),竞争异常激烈,大兴区旧宫镇地块引发74轮“厮杀”,通州台湖、大兴采育等地块因触及价格上限而通过“竞自持”的方式出让(这是2018年11月以来再次出现这一出让方式,侧面反映相关地块竞争之激烈)。

 

2-2

 

2月20日,怡和集团附属香港置地联合体以310.5亿元竞得上海徐汇滨江西岸金融港地块,超过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以310亿元总价拍得的深圳新会展中心地块,成为最新的总价地王。该地块占地超过32万平方米,总开发体量约180万平方米,按地上建筑面积计算楼面地价约为28565元/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块竞拍保证金高达65亿元,其中可售住宅仅4.7万平米(货值约60亿元),另有约40万平米办公可售,其余约135万平米均需全部自持,这与以住宅销售为主、更追求资金快速周转的绝大多数国内房地产企业需求不甚匹配。

 

多宗地王集中在近期成交,表明热点城市土地价值依然得到房企认同,建诚晟业总结了疫情以来300城市土地市场交易数据,以更全面地观察市场热度(相信大家已经看了很多具体地块的分析,我们更愿意“管中窥豹”,探寻地王背后的逻辑和城市价值的变化)

 

以1月24日(除夕)至2月20日(腊月三十至正月二十七,简称“疫情以来”)为统计周期,按全国2月3日开始上班计算为14个工作日;若考虑多数省市2月10日起复工,且售楼处关闭、建筑工地停工导致房地产企业复工普遍较晚,实际不会超过10个工作日。为剔除春节假期所在月份不同的影响,我们将疫情以来数据与春节前(1月1日至1月23日,腊月初七至二十九,共16个工作日)和去年农历同期(2019年2月4日至3月3日)分别进行对比,主要结论如下:

 

(1)地方政府在疫情不确定的大环境下,推地更加积极,有意推出更多优质地块拉高市场热度,推出量已基本恢复至节前水平:仅不到10个工作日,300个城市推出475宗住宅用地,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3.1%,但总建面同比增长8%,平均楼面价上涨16.5%,表明今年新推的地块普遍单体量较大,且城市能级或区域位置更佳;与与春节前的1月1日至1月23日相比,推出宗数小幅下跌8.1%,考虑到到目前工作日数量仅为节前的一半左右,表明地方政府推地十分积极。

 

(2)绝大多数城市地块尚待成交,南京、杭州、温州等长三角城市最受关注:由于新推出土地尚处在挂牌期,节后宗成交量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和节前。300城市共成交住宅用地171宗,同比下降51.6%,但总出让金达1400亿元,同比仅小幅下跌5.0%,但主要受京沪两地高价地带动,绝大多数城市出让尚未恢复。

3

具体来看,排在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京沪两地出让金均值达399亿元,是去年同期第一、二名的2.22倍。但从第三名开始,土地出让金规模明显低于去年同期,表明当前土地市场热度仍集中在少数城市;第三-十名城市出让金均值为50亿元,第11-50名城市均值为1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低31%和35%。除京沪外,排名靠前的城市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前20名城市中多达9个来自长三角,如南京、温州、杭州、湖州、金华等。

 

(3)从高总价地块来看,价值城市低溢价与高能级城市竞争激烈并存,拿地机遇转瞬即逝。以疫情以来总价前20名住宅用地进行分析,有11宗地产生明显溢价,平均溢价率为32.7%,除众多企业关注的北京多宗地块上榜外,其他高溢价地块所在城市为温州、金华、杭州,另有珠三角的珠海(由当地国企华发竞得,去年底以来华发拿地较为积极,除珠海外还在上海、苏州、郑州等多个热点城市拿地,总耗资超过150亿元);值得企业关注的是,20宗土地有位于上海、长沙、烟台等9宗地均为底价成交,竞争并不激烈,给相关企业拿地提供了机会。

 

2. 资金宽松预期、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趋同是疫情以来土地市场热的三大动力

 

(1)货币环境宽松预期增强,信贷投放力度加大:根据央行最新公布数据,1月新增社会融资达5.07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考虑到今年1月为春节,实际工作日仅为16个,且一部分受疫情影响(去年1月为22个工作日),表明各金融机构在“有限时间”内积极加大信贷投放的动作明显。此外,受疫情影响,2月初央行、银保监会等出台政策释放货币放松的信号(主要目的是对冲疫情风险,并非针对房地产行业),随后股市也出现一轮上涨,这一系列变化给了房地产企业流动性趋松预期,拿地信心增强。

 

5

 

(2)地方政府积极推出优质地块,部分城市对冲疫情放宽出让条件:一方面,北京等广受开发商关注的城市,近期推出地块较为优质,起始价格合理,且无限价或配建等方面的要求(此前限价房用地集中上市,部分地块后续销售遇到瓶颈),市场化程度高,给企业更好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为鼓励拿地开工,无锡、西安、苏州等地纷纷放宽土地款支付条件(参见:西安、无锡吹响号角,房地产业供给侧政策针对性放松),拿地成本和资金压力大大降低。

 

(3)龙头企业融资利好,拿地的城市选择和低位抄底的时间预期趋同:1月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窗口开启,新城、龙湖、旭辉等众多企业在港发行公司债,融资利率创下新低,充足的资金支持给企业提供拿地弹药。根据建诚晟业对主流房企的调研,多数企业预期疫情过去后,资金面宽松可能推动房价、地价反弹,普遍视一季度为拿地窗口期;在城市选择上,经过前几年的大幅扩张,绝大多数品牌房企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城市布局策略,以一二线为主成为主流选择,三四线仅为机会型介入。较短时间内、多数房企普遍集中看好一二线,是近期京沪等地土地升温的一大动力。

 

3. 拿地投资需要逆势思维,密切关注疫情和政策走势,金钱永不眠

 

建诚晟业认为,京沪两地出现地王有相关地块和企业的个性化原因,比如少数企业特别是本地国企因为资金优势、热点城市资产价格更稳、对当地市场更熟悉、目前出让地块和方式较为优质等;但对更多企业而言,我们更应当看到个体之外的总体规律和趋势。

 

(1)疫情防控不确定性时期,可能存在拿地机会期。从总体来看,疫情加大了短期经济和市场下行压力,给了货币政策放松和土地出让等相关政策放松的可能。这一点还将在未来一两个月持续出现。出于鼓励投资开工和活跃市场的目的,更多城市会进一步放松土地出让相关政策,同时拿出更优质地块出让,在配建、限价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也会放松,拿地机会因此显现。

 

(2)城市的差异进一步扩大,企业决策难度加大。首先,短期内(预期为一季度),由于不同区域在疫情严重程度、人口流动性、经济承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央已经要求以县为单位制定差别化防控措施),在防控隔离措施和经济工作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一部分城市已经挂出土地但延迟交易。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地方政府在因城施策的大方向上“尺度”有望越来越大,但政策出台将是渐进的、差异化的;另一方面,企业扩张在城市和时机上的策略选择越来越趋同,大家纷纷看好一二线热点城市可能加大相关城市的竞争激烈程度,给企业具体地块的选择判断带来极大难度。

 

(3)时刻关注房地产金融长效机制建设金融为先,拿地机会稍纵即逝。此前,有媒体报道央行拟调整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房地产信贷相关考核指标,随后即被否认,并在央行2月19日最新发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执行报告》中被否认。报告重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相关表态与年初央行会议一致。

 

总量放松固然有助于提高整体流动性,但在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好于绝大多数其他行业、房地产相关数据特别是开工投资等并未明显下挫时,房地产金融明显放松的概率不大。建诚晟业认为,货币政策稳中向松是可预期的,考虑到疫情的冲击,放松的力度可能更大但需要注意的是“乐极生悲”类似2019年上半年,信托业等参与房地产信贷较多机构放贷量增加,推升了一拨企业融资和土地市场上行,但有关部门对房地产金融各类产品的监控日益严密,在“23号文”的精准打击下,额度管控、占比下降成为主旋律。京沪等地高价地出现,一方面是企业个案,但另一方面又表明,房地产行业资金状况较好后市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行业远没有到需要靠信贷针对性放松来救的程度。

 

正如本文主题说的“金钱永不眠”,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往往会放大甚至过度阐释信息,在房地产企业内部,金融、投资等先导部门也是反应最迅捷的。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行业特别是企业融资、居民购房,虽然跟金融密切相关,但其自身波动相对不频繁。如果过度放大金融宽松的预期,可能给企业经营决策带来困难。

 

我们年初完成的“2020年房地产行业十大预判”提到,在行业普遍机会不再、市场分化加剧的时代,只有产品能力突出、城市和项目布局合理、金融资本能力优秀的企业才能持续领跑。战略误判、盲目转型将掉队,无序扩张、节奏不准甚至会导致破产。与十年前相比,部分销售规模曾经靠前的企业排名明显下滑,曾经的中型企业或者“区域龙头企业”因盲目扩张、节奏不准,甚至面临破产和被并购的风险:如卓达、证大、三盛宏业、中弘、华业纷纷出现债务违约或破产裁员,最终公司退市或实控人自首等风险事件爆发,盲目扩张(激进拿地)或转向其他产业(文旅、民间金融等投资周期长或被严控的领域)是主要原因。

6

对房地产企业而言,接下来的一到两个季度,除了关注中央导向和全国整体趋势外,建议积极关注不同区域政策导向,深入研判当地市场变化特别是针对供给端的各项鼓励政策,加强趋势研判,与各地政府保持紧密互动,量入出,方能在政策波动时降低投资风险及时把握投资机遇。建诚晟业也将在后续相关研究中,结合疫情进展和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开展各地房地产投资潜力与风险评价,敬请期待。

 

建诚晟业LOGO-缩小

 

建和城研究中心,由多位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拥有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发起成立,广泛开展建筑与城市等相关领域研究,为房地产企业、金融机构、购房者和投资人等提供地产研究咨询、投融资并购、财务顾问等服务。

 

针对房地产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在战略布局、投融研判等层面的相关需求,提供研究报告、专家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明晰公司外部环境,把握市场趋势,合理制定公司战略和投资决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市场机遇。

 

业务1

我们相信,基于投资视角下的价值发现和风险判断,团队长期耕耘积累的专业能力和丰富资源,将为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和顾问服务的差异化提供保障,支持开发企业和金融机构等房地产产业链相关主体把握行业趋势,预警周期风险,优化研判逻辑,促进资源互通,共同探索新时代下房地产行业转型与企业发展成熟的新篇章。

尾图关注 

 

2020年2月21日 17:40
浏览量:0
收藏